首页 -> 作家列表 -> 寄秋 -> 夫人百无禁忌
加入收藏 - 返回作品目录

夫人百无禁忌 第一章 棺生子(1)

  阳春三月,乍暖还寒,还带着些许凉意的风徐徐吹来。

  莱阳县城外有座陡峭的高山,早年山上有间庵堂,里头住着数名尼姑,前来的善男信女不少,香火颇为鼎盛。

  可不知哪一年,山上来了盗匪,一夜之间杀光了所有的尼姑,并烹其屍首果腹,然而此案始终悬而未决,历任的县官都无法侦破,百姓因为惧怕,鲜少上山走动,久而久之庵堂也荒废了,埋没在荒烟蔓草之间。

  不久之后,在遥望的另一座山的半山腰,盖起了一间寺庙,名为「悬山寺」,它是依着山势建盖,一半在山里,一半悬空,仅以梁木在下方支撑,历经数十年仍巍然屹立着。

  悬山寺声名远播,不少香客、文人雅士前来一睹风貌,并信仰着寺庙里的神只,一有困顿难解之事便会前来烧香拜佛,求菩萨指点迷津,三牲素果摆满漆红供桌。

  渐渐地,破旧的老庵堂乏人问津,甚至已在人们脑海中淡去,仅老一辈的人隐约有些印象,却又说不出庵堂位于何处,久而久之,它便从百姓的记忆中消失。

  那是座长满野草的废墟,再也找不回当年的盛况,被越来越茂盛的杂草树木遮住,荒凉地只闻呼啸而过的风声。

  此时,一名十三、四岁的小姑娘背上背了个大大的竹编箩筐,快要有她半个身长,可那纤瘦的身子却健步如飞,宛若生长在山里的野兔,轻快而惬意的走入只剩几座瓦墙的废弃庵堂。

  当年的女庵主善医,故而有上门求医的信众,庵主从不收费,只开药方,任由信众们布施。

  山上离城里甚远,若是步行,少说要大半天,为了给自身方便,庵里的尼姑们便在后院种起了菜,以及一些常用药草以救急,人吃五谷杂粮,难免会有病痛,有备无患安能自救。

  后来庵堂没有了,可当年种下的药草却还在,一月复一月,一年复一年,自会找出路的药草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,与野草杂草一同历经数十年的岁月,如今,那些药草已蔓延整座庵堂。

  周静秋是棺生子,她娘佟氏在生她时难产,还没把她生下来就过世了,她爹周康生哀伤逾恒,将她娘置于棺木中,依照习俗,三日内下葬。

  孰料,隔日在抬起棺木时,里头传出幼猫似的婴儿啼哭声,众人皆惊惶退避,不敢上前,唯恐屍变。

  仅有她爹不畏怪力乱神,撬开棺盖,这才发现原来她娘并未死去,只是生得艰难,暂时闭过气去。

  周康生抱起奄奄一息的妻子,并在她双腿间发现全身是血的女儿,他赶忙让人去找稳婆,好处理一下产后事宜。

  虽然母女俩都保住了性命,可是在棺内闷得太久了,因而身子骨都不是很好,需要常年延医调养。

  佟氏是地主家的女儿,嫁妆有上百亩土地,但是为了看大夫吃药,这些年陆续卖掉不少土地好凑钱。

  三年后,佟氏又怀有身孕,周康生原本不想要这个孩子,怕伤了好不容易养出血色的妻子。

  可是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佟氏死活不肯放弃这个孩子,又是汤药、又是补品的,勉强生下比女儿更瘦弱的儿子。

  只是被这么一折腾,她的身体彻底败坏了,连奶水也没有,一直卧病不起,面容越来越憔悴。

  由于周康生是衙门的仵作,不分白日黑夜,衙役们一来传人就得走,常常不在家,所以年仅六岁的周静秋一肩挑起照顾母亲和弟弟的责任,她让爹买来一头刚生崽子的母羊,用母羊的奶水一天三顿、五顿地喂食两人,她还得站在椅子上,对着比她还高的灶台煮饭烧菜。

  周家的家境负担不起人参、雪蛤、何首乌等昂贵药材,周家母子俩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虚弱,几乎快撑不过去。

  不过人在危急中越能激发潜能,已经七岁的周静秋偷溜上山,想找些野人参或珍稀药材给母亲和弟弟补补身子,谁知误打误撞来到荒废的庵堂,并惊喜的瞧见在野草中蓬勃生长的药草,便兴高采烈地采了几株。

  从此,她每隔三、五日便上山一趟,有时是将快枯萎的药草采集下来,再晒乾,以免浪费了,有时是摘山菜、捡栗子、设陷阱逮几只山鸡、野兔,收获甚丰。

  只可惜即使耗尽家产,卖掉田地,在小儿子四岁的冬天,佟氏仍旧过世了。

  八岁的周静秋没有哭,只有惋惜,她耗费了多年的功夫,还是没能保住母亲的性命,原本不爱说话的她变得更沉默了。

  好在弟弟的身子是弱了点,但先天不足靠后天养,渐有起色,未追随母亲而去。

  为了保住这根小独苗,周静秋更勤于上山,不仅亲自打理庵主留下来的小药田,还往更深的山里寻找野生药草,能移种的便移到庵堂后院她开垦出的小片药田,有的是自用,或是卖给城里的药铺,这些年来她就是靠这样的方式慢慢积攒银子,贴补家用。

  仵作的俸禄并不高,一年也就五、六两银子,还有衙门配给的五十斤白米、二十斤白面,以及三十斤的玉米粉。

  若是一般百姓们倒是够嚼用,三、五口人吃一年的口粮是绰绰有余,可是光花在周晓冬的药费、看诊费就不只这个数,有一段时间周家过得紧巴巴的,只能吃稀粥配野山菜。

  周家从周静秋的祖父的祖父就是干仵作这一行,代代相传,成为祖业,而从周静秋的祖父至今,已三代单传,到了这一代本该由周晓冬继承衣钵,但是他的身子骨实在太弱了,走不了远路,再加上周康生不想儿子走他的老路,只能过着和死人打交道的生活,便送他去读书。

  周晓冬颇有念书天分,而且越读越起劲,俨然是一名小书生,常见他捧着书,摇头晃脑的读着。

  不过周静秋倒是乐意接下父亲的棒子,因为在重生前,她便是颇负盛名的女法医,在专业领域中无人不识。

  换言之,十几岁的身体里装着三十多岁的灵魂。她是胎穿的,一穿就在棺材里,她吓得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棺材中大声呼叫,只是她发出来的是婴儿的啼哭。

  在前世,她对任何和医有关的知识都有兴趣,有空就会自行研究一番,没想到到了古代竟有这么大的用处,分辨药草也难不倒她。

  「唉……我该不该将你挖起来呢?看看结果的情形和拇指粗的枝干,少说有五、六十年,我拔起来再清洗一番,至少值个四、五十两……」周静秋将装着山芋头、野生蘑菇,已有半满的竹编箩筐搁置在树荫下,她穿着半新不旧的衣裙,举止不雅的蹲着,对着一株约到她的腰高,长满白花红果子的小树,甚为苦恼的喃喃自语,似在考虑要留着救急,让它再长几年好增加药性,或是现在就拿去换钱。

  其实她是倾向后者,家里的银钱不多了,又养了好几个会吃的人,她爹是大饭桶,弟弟是小饭桶,还有多年前捡来的夕奴和小敢,个个都很会吃,就只有她是小鸟胃。

  要维持一个家不容易呀!什么都要用到银子,她还想买块地种粮食,好喂饱家里的大大小小。

  佟氏的嫁妆早已卖光了,不过周静秋在她过世后的半年开始,又一次五亩、五亩的买回十五亩水田,她自个儿不会种田,便佃了出去。

  秋收稻子冬收麦,一年两获,扣去该缴的粮税,她和三户佃农六四分,主家六、佃农四。

  也好在有这些粮食储备着,要不然日子真的过不下去,周晓冬一年的束修是十两银子,要用的书籍和纸、笔、墨贵得要命,一刀质料不算好的宣纸就要一两银子,他一年便要用去五、六刀纸练字,更别提他补身的银两。

  周静秋是真的很缺钱。

  几经思考,再三挣扎,周静秋忽地站起身,面容坚定的走到树下,背起竹编箩筐,脚步从容地从庵堂后院她整理出的小径,往山里的方向走去。

  春天一到,山上的野花野草茂盛,相对地,能吃的植物和出来觅食的小动物也会变多,到处可见正鲜嫩的野菜,和满山遍野的野鸡和兔子,要打牙祭趁现在,迟了便错失良机。

  因为是繁殖期,周静秋布置的陷阱以活捉为主,若是逮到怀孕的母兽,她会带回家等牠生崽子,等养肥了再宰来吃。

  她对「食物」没有怜悯心,弱肉强食,看惯了死亡的她,不拘泥于生死轮回,除非是尼姑、和尚,谁不吃肉?

  「秋姑娘,又上山采草药了?」不到两个时辰,周静秋的竹编箩筐内已有数只山鸡和肥硕兔子,她不想让人知道她筐里有活物,便以药草覆盖其上,掩人耳目,免得有人跟着上山,不小心破坏她的药田。

  「嗯,采些婆婆丁煮来当茶喝,嫩叶川烫过后能凉拌或炒鸡蛋一起吃。」婆婆丁清热解毒,看似回暖的春天还是有点冷,一不留神就风邪入体,头昏脑胀,全身发热。

  「秋姑娘,饿不饿?来吃个包子喝碗汤,别把身子弄坏了,姑娘家要好好照顾自个儿的身体,别仗着年轻就不管不顾,瞧我这一身老骨头呀,中看不中用了。」抬个热锅子都气喘吁吁。

  从山上下来的一条官道旁,进出城都会由此经过,一对老夫妻搭起棚子卖凉茶和小吃食,一卖就是三十年。

  前两年老头子死了,老妇便带着儿子、媳妇一起摆摊,摊子上也多了几样能吃饱的吃食和大饼,让来不及备妥乾粮的出城人也有几口饼吃,生意还不坏,足以养活一家老小。

  除了农忙时,几乎是天天风雨无阻的来摆摊,上山的路狭窄难行,周静秋便把驴子、驴车寄放在此,徒步上山,省下她不少麻烦。

  「古婆婆,我还不太饿,给我碗汤就好,先垫垫肚子。」她还得留着肚子回家吃饭,夕奴的手艺太好了。

  周静秋不喜吃外食,因为她的嘴被养刁了,只习惯吃家里的饭菜。

  「好咧,一碗汤,狗子,快给秋姑娘下馄饨。」生意上门了,得快点招呼客人。

  「好的,娘,就来了。」一名皮肤黝黑的男子咧嘴一笑,手脚俐落的丢了几颗馄饨到滚水里煮。

  古人的卫生……周静秋看着狗子大哥的手一捉,目光一闪,她在心里暗暗说服自己,那是洗过的,没有抠屎……能和周静秋处得来的人并不多,因她在棺中出生,有人私底下喊她「鬼女」,说她是死不瞑目的女鬼来投胎,再加上她打小就跟在父亲身边,和他出入一些极阴的凶杀地,十岁不到就开始学着做仵作,因此很少有人敢靠近她,都说她身上阴气重,煞气凶,八字不重的人会被刑克。

  基本上,她没什么朋友,表兄弟姊妹对她虽不至于坏,但也不友善,没人会找她玩。

  而她常交谈的对象大多是摊贩,像猪肉摊、菜摊,毕竟她要是不开口,人家怎么知道她要买什么。

  古婆婆是年纪大了,周静秋才敬老的谈上两句,否则遇上古婆婆的儿子,她连口都不开。

  「秋姑娘,听说文大人被调走了?」人面广的古婆婆素来爱东家长、西家短的,一有机会便打探消息。

  「嗯。」周静秋轻应一声,心里却想着这汤头有点淡,馄饨的馅也没拌匀,肉大块是大块,但称不上好吃。

  「那他调去哪儿了?不是我老婆子爱说人家是非,文大人也太会搜刮油水了,生个儿子能收两次满月礼,满月、双满月,丈母娘过寿也照收不误,他真不怕银子太多咬手呀!」她辛苦赚一年还买不起他绣在衣袖上的丝线。

  「他是官,上下两张口,当然吃得比人家多。」不吃养得起七房小妾吗?个个千娇百媚,如花似玉。

  「哎呀!这话说得真贴切,不就是两张嘴吗?上边要吃,下边也要吃,把咱们老百姓都吃穷了。」遇到贪官是一世穷,哪里有一心为民的好官?

  周静秋吃了两口便停筷,提醒道:「古婆婆,别嚷得大家都听见了,民不与官斗,小心祸从口出。」妇道人家口无遮拦,恐招祸上身。

  古婆婆一听,连忙神色紧张的东张西望,把声音压低,「有口无心,有口无心,我这嘴太爱说话了。」

  「幸亏这里只有我,不然古婆婆的麻烦就大了。」要是被心胸狭隘的文大人知道了,她这茶寮也甭开了。

  古婆婆呵呵乾笑两声,又问道:「新知县什么时候会来?」

  「就这一、两日了。」

  「长得怎样?今年几岁了?有没有成亲?这回来上任带亲眷了没?人好不好?容不容易相处……」面对古婆婆连珠炮的问话,周静秋很淡定的付了两文钱的馄饨汤费,并给了古婆婆几颗在山上摘的果子,让她带回去给孙子吃,还有一大把山蕨菜,喜得她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
  周静秋没忘了给她家驴子割一捆嫩草,她将竹编箩筐放上能坐四、五个人的驴车,便抱出上层的野草喂驴子。

  驴车是搭上架子的,四边用油布包着,左右两边是缝死的,打不开,后边那块有绳子绑住,装卸货物和上下车都方便,绳子一解开便畅行无阻,而前头是布,一掀开便能看向前面,和前头驾车的人闻聊。

  除了比马慢一点,驴车坐起来也挺舒服的,周静秋替一户大户人家缝合一具被人砍成七、八截的屍体,并上了宛若生前的妆容,那家的老爷给了她二十两施妆费,她拿了银子买驴子和驴车。

  其实替死人化妆赚得比较多,丧家也给得痛快,只是她也算吃公家饭,不能常接外差,少赚不少银子。

  周静秋也是一名仵作,但她不在衙门名册上,论件计酬,每验一具屍体领一次银两,有破案者一两银子,案子胶着无进展则给半两银子,她平均一个月验五具屍体。

  但别以为酬劳很高,一个月能进帐三、五两银子,莱阳县包括周家父女在内,也就三名仵作而已,而莱阳县有五万多人,为了验屍,时常要去几十里外的乡镇或村庄,往往一天无法来回,得住上数日才行,衙门发的公差费少得可怜,想吃好、住好就得自掏腰包,否则就只能忍着。

  为了省钱,周静秋常常吃睡都在驴车上,一天下来腰酸背疼,挺都挺不直,劳心劳力还得忍受四处奔波之苦。

  虽然她不在编列名册上,但附近几个县城都听过她,也知晓她验屍的本事,每每有破不了的凶杀案都会越区借调,她七、八天不在家是常有的事,可是验屍费照旧,只有一两银子。





Copyright © 免费言情小说 2024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
本站收录小说的是网友上传!本站的所有社区话题、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!
执行时间 0.217264